🥳新年友蛇▝ 友諒▝ 友多聞! 🐍聊聊蛇蛇小故事﹋😗

發佈於:2025 年 1 月 28 日文章分類:最新消息標籤:
▝ 蛇麼角色--淺山蛇蛇的生態功能
2025年乙巳蛇年即將到來,農曆年前各種張燈結綵雖少不了蛇的意象,但人們對真實的蛇仍然充滿恐懼與不了解。現今許多民眾對於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觀念仍不清楚,很容易單方面認為有威脅性的動物是單純的害獸。生物與環境的互動關係構成生態系統,不論在野外、農業生產環境甚至是城市生態系統無處不在,所有生物在生態系統中都有其生態地位與功能。
所有蛇類都是肉食動物,屬於次級消費者,是鼠類等初級消費者的掠食者,同時也是食肉目動物、猛禽等高級消費者的食物。蛇類最令人有感的生態功能就是能夠控制鼠等囓齒類的數量,嚙齒類能造成農作物及糧食儲存的損失,同時也是多種疾病的帶原及傳播者(如漢他病毒、拉薩病毒、鼠疫、鼠咬熱、鉤端螺旋體、沙門氏菌、弓蟲、焦蟲、萊姆病等……),蛇類透過掠食老鼠就能間接減輕嚙齒類造成的農業及糧食損失,也能降低疾病傳播的機率。
蛇類除了在生態系統中作為嚙齒類的掠食者,同時也是石虎等高級掠食者的食物,本年度紅包袋選用的紅竹蛇、臭青公,都與石虎有共域,在野外也擔任石虎獵物來源的角色。
▝ 蛇我其誰--我來!我要1個打10個!
(等等,你是1個打500個吧?太謙虛了拉!)
國立宜蘭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毛俊傑助理教授曾於環境資訊中心的文章中及提及,根據蛇的捕食頻率及每次捕食所吃食物重佔蛇體重的比例關係推估,一隻1公斤的中華眼鏡蛇(Naja atra)一年可消耗約11.2公斤的老鼠,換算成小白鼠(每隻20公克)約560隻,對於控制嚙齒類造成的影響應有一定程度的貢獻。
居住在淺山的蛇同時也擔任著疾病屏障的角色,減少野外環境的嚙齒類族群與都市族群的接觸,減少存在野外環境的疾病透過嚙齒類間的接觸而傳播進入都市生態系的機會。美國也有發布過木紋響尾蛇(Crotalus horridus)族群減少可能引發萊姆病盛行的警訊。
▝ 蛇來蛇去--雞舍裡最會蛇~的捕鼠工讀生
去年曾發生一件有趣的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退休教授杜銘章老師退休後搬至台東經營友蛇咖啡進行蛇類生態教育,在去年某天發現在自有農莊內發現一條約2公尺的成年南蛇(Ptyas mucosa)闖入雞舍。杜老師以自身對蛇類的專業了解,以這條南蛇的體型判斷,雖然可以吞得下蛋或是小雞,當時雞舍裡的都已長成中雞,南蛇應該吞不下。透過清點雞隻和雞蛋數量,雞隻與雞蛋數量都沒有減少,因此就讓這條南蛇留在雞舍內擔任短期捕鼠工讀生。南蛇在停留的期間有留下一些捕鼠的證據,例如糞便及血跡之類的痕跡,過陣子南蛇離開之後,老鼠又有開始回來繁殖的跡象。
▝ 友蛇有得!你走了~我會蛇不得!
臺灣目前的制度對都市周邊及淺山的蛇類不友善,捕蜂捉蛇制度並沒有限制廠商須具備相關專業,對滋擾性蛇類的後續處理也不聞不問,許多通報處理滋擾性蛇類最後都流入蛇肉市場,長此以往蛇類在環境中消失,對生態系統的穩定將會產生影響,最後也會影響到疾病盛行、農業損失及糧食保存,只是到時候人們不會知道原因可能源自於蛇類在生態系統中消失。
只要對蛇類夠了解、不恐懼、友善對待,就能享受牠們的生態服務,但可惜的是,現在仍很多人見蛇就想打,政策也對蛇類不友善,臺灣都市及淺山的生態環境也在逐漸失去蛇類提供的生態服務。
圖片蛇種:紅竹蛇(2025石虎紅包袋的蛇蛇之一)